徐宜华
董必武题诗延河桥
秋水盈川没涨痕,
步头无渡阻行人。
一桥架合工具岸,
浮图山前不问津。
延河起源于陕西省北部的白于山东南侧的靖边县高峁山,流经安塞、延安后折向东,到延长县凉水岸入黄河,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,全长279公里,流域面积达7651平方公里。北宋康定元年(1040年),范仲淹“自请知延州”。知:主持,如知事、知县。他在诗中写道:“金明阻西岭,清凉峙其东。延水正中出,一郡两城雄。”诗中“两城”者,一是延安城,二是肤施县城。两城虽美,但因中间隔着急流奔涌的延河,使得延河两岸交通困难,联络未便。延河枯水时,人们尚可涉水过河;一旦山洪暴发,人们只能望河兴叹了。
“秋水盈川没涨痕,步头无渡阻行人。”这是回忆延河大桥通车前的困境。延安是历史古城,又是革命圣地,延河无桥,确属历史遗憾。
延安是国务院道批宣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,地处黄河中游,“延安”之名约始于隋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设立的延安一直是陕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中心,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,轩辕黄帝就是从这里开创中原民族历史的。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演变,经久不哀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目前,发明种种文物遗址多达5808处。其中国家文物4处,省级文物26处,县市级文物183处。最为著名的有黄帝陵、桥山山麓的轩辕庙、子长钟山寺石窟、延安清凉山、延安浮图山、秦直道等。
延安照旧黄土风情文化艺术秘闻深厚、富厚多彩的文化古城。民间社火、灯会、闹秧歌、转九曲、信天游等深受陕北人民喜闻乐见。规模较大的社团有安塞腰鼓、洛川瞥鼓、宜川胸鼓,鼓声响亮,震耳欲聋。陕北的农民画、布堆画、毛绣、刺绣、窑洞窗花、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,更是享誉中华。
延安又是国务院宣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古板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。1935年10月,毛泽东领导干部中央红军,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后,胜利到过陕北吴起镇。1937年1月13日,党中央、毛泽东同志住进了延安城。今后,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摇篮,许多热血青年为唱过了延河水而自豪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,在延安生活、战斗了13年,留下了一大批名贵的革命文物、革命纪念地和富厚的精神财产——延安精神。全市境内革命文物达140多处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凤凰山旧址、杨家岭旧址、枣园旧址、王家坪旧址,子长县瓦窟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会旧址等国家级;の奈。省级文物有: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、旧居,刘志丹陵园,谢子长陵园、洛川县冯家村“洛川政治局集会旧址。”
在抗日战争年代,延安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,在这里培育了无以数计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女。当年许多知识青年、大学生,为了抗日救亡,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,经过革命的洗礼,又走向抗日前线。1945年10月11日,延安子女掉臂“步头无渡阻行人”,他们高唱着《东方红》,涉水过延河,奔向延安飞机场,迎接赴重庆谈判归来的毛泽东主席!
历史名城需要桥,革命圣地需要桥!延河两岸需要桥,人民群众需要桥!
新中国建立后,建造延河大桥已是刻禁止缓!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大桥,用什么样的建筑质料建桥,成了决策者们和宽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。
最初,陕西省工程设计院提出了三个设计计划:一是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拱桥;二是实体式拱桥;三是空腹式石拱桥。该院建议接纳第三计划,概预算为57万元。
其时任交通部公路勘察的总工程师周楫同志,抱着认真卖力的态度和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热爱之情,亲自到延河进行了实地勘察,经过周密预算,将原设计计划进行了修正,编为43万元,比原设计造价降低了14万元,并建议用地方质料。据周楫当年的一位同事回忆:那时各人都担心拱圈太薄,有跨塌的危险。但周楫很自信,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。陕西省计委、省交通厅经过认真研究审查,批准了周楫的计划。
周楫修正大桥计划时,年约45岁,正值年富力强之际。他为何如此自信?看一看他一生的简历便可知晓。周楫,1912年出生于河北昌黎县,中共党员,九三学社社员,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。1935年结业于北洋工学院,1945年赴美学习;毓,主持设计、修建过川陕公路的鸡头关、煲河等桥梁。先后出任西北交通部公路局的工程师,交通部勘察设计院第五分院的院长兼总工程师,西北公路学院公路系副主任、副院长,陕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,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常委员常委。中领土木工程学会、中国公路学会理事。陕西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,高等学校路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。1983年5月13日,因患肺癌不幸逝世,骨灰安顿在西安革命烈士陵园。
大桥于1958年4月开始施工。施工队为陕西省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队第三工区的职工,他们解放思想,敢于立异,大胆接纳“土牛拱胎”的施工要领,克服缺乏钢材、木料的困难,缩短了工期,又为国家节约了二万余元的资金。“土牛拱胎”是我国古代庖感人民创立的一种施工要领,后被海内外许多施工企业接纳,但多运用于小跨径石桥。延河大桥是一大跨径石拱桥,仍接纳此法,在建国后,还属首创。
经过桥工们整整一年的艰苦斗争,延河大桥终于横空出生。自此,结束了延河上无桥的历史,延安子女也向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。延河大桥实践了当初的第三设计计划——空腹式石拱桥。全桥共3孔,每孔跨径均为30米。桥身长115米,高13米,桥面净宽7米,两侧附设人行道。每孔拱上各有6个跨径为2.5米的圆拱形小桥拱。这样设计,一方面便于排泄洪水;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桥自己的重量和压力。桥下部为重力式墩台,上承石拱。
“一桥架合工具岸,浮图山前不问津。”延河北南流向,故延河大桥凌架于工具两岸。自从有了大桥,人们过河再也不必问津了。津,渡口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使子路问津贴焉。”浮图山也称嘉岭山,山上的浮图又称岭山寺塔,始建于唐朝。现存的浮图,乃系宋代所建,是一座高44米的八角九级砖体玲珑古塔。如今,延河的河床上砌上了石板,岸上筑起了水泥护栏和灯柱,柱上装置着乳白色的圆形灯炮。每当夜幕垂空,延河两岸成为了一条明亮的灯线。在雄伟的浮图山与壮丽的延河大桥上,灯饰美丽,险些为辉煌的透明体。塔与桥相互辉映,格外美丽迷人。据资深的桥梁文化研究专家王展意先生著文评价赞道:“延河大桥选址恰当,结构合理,造型美观,工艺精湛,与四周的青山绿水、浮图、古城相映成趣。”
一生担当党和国家多项高级职务的董必武同志,在长征抵达陕北后,就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效劳处代主席。十多年间,重必武同志住的是延安窑洞,吃的是陕北的南瓜,喝的是延河的甜水,与延安人民有着浓厚的鱼水深情。所以,写下了这首不朽的绝句,为延河大桥再添色泽。
黄承彦“骑驴过小桥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七回,写到刘玄德二顾茅庐又不遇时,却见“小桥之西”,一人暖帽遮头,转过小桥,口吟诗一首。诗曰:
一夜冬风寒,万里彤去厚。
长空雪乱飘,改尽江山旧。
仰面观太虚,疑是玉龙斗。
纷纷鳞甲飞,顷刻遍宇宙。
骑驴过小桥,独叹梅花瘦。
玄德闻歌曰:“此真卧龙也”!待玄德滚鞍下马,欲认之为卧龙时,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在后曰:“此非卧龙家兄,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”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数百名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中,作者对黄承彦的着墨未几,但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人物;黄承彦“转过”的小桥,也不是无名小桥。
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《襄阳记》“黄承彦者,为沔南名士,谓诸葛孔明曰:‘闻君择妇,身有丑女,黄头玄色,而才堪相配。’孔明许,即载送之。时人以为笑乐,乡里为之谚曰:“莫作孔明择妇,只得阿承丑女。”
由此可知黄承彦非平庸之人,乃居名士之列。在今隆中的“卧龙深处”内,有《诸葛亮的青年时代》展览,展览厅之后堂塑有诸葛亮、庞德公、黄承彦、司马徽、庞统、徐庶、崔州平、孟公威、石广元等九人群像;瞥醒迮琶谌;萍以诰O迥嗣磐,结交了许多名士,正因为诸葛亮认了黄承彦为岳父,才翻开了与荆襄富家名士的上层交往。不然,隐居隆中,躬耕谋生的他,纵有奇才雄心,又何以能伸展理想?
首先,看好诸葛亮的是德高望重的庞德公,第一次把诸葛亮喻之为“卧龙”。据《襄阳记》载:“诸葛孔明卧龙,庞士元(庞德)为凤雏,司马德操为水镜,皆庞德公语也。德公,襄阳人,孔明每至其家,独拜床下,德公初不令止。”在九台甫士中,诸葛亮最敬重的是庞德公,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尊者。
其次,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宣传也很重要,称他“其才不可量”,“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,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。”
其三,徐庶在被软禁曹营之前,更是直接向刘备推荐说:“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,盖天下一人也。”徐庶的推荐是诸葛亮走出茅庐的要害一步。
其四,诸葛亮娶了黄氏之后,又使之与上层权要人物结成了亲戚关系。诸葛亮的岳母、即黄承彦的妻子,与其时荆州牧刘表的妻子是亲姊妹,统管荆州军马的蔡瑁又是诸葛亮妻子的亲舅父。在三国鼎峙形成之前,刘表是同曹操、袁绍、吕布、孙策等各霸一方的五大诸候之一。襄阳是荆州的首府,下辖南阳、南郡、江夏、零陵、桂阳、长沙、武陵等七郡,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、湖南省、河南省的南部和广东、广西的一部分,是其时南半其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国。这就为诸葛亮在襄阳结交有志、有才、有权之士,提供了的客观情况。
更幸运的是,黄承彦择婿,慧眼识才,选中了诸葛亮。诸葛亮其时只是隆中山野之中的平民,家境也不富足。8岁丧父,他和哥哥诸葛谨、弟弟诸葛均及两个姐姐五人,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育。为了规避连年战乱,诸葛玄带着诸葛亮五姐弟,从老家徐州琅琊郡阳都县(今山东沂南县)辗转半其中国,投靠襄阳的故友——荆州牧刘表,并受到刘表的特别看护,还得以在襄阳城南的学业堂念书。在这期间,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,号称“凤雏”的庞统是庞德公的姪儿。这样,诸葛亮不但与庞德公结成了亲戚,还和庞统成了表亲。诸葛亮的另一个姐姐,嫁给了蒯祺,蒯祺也是襄阳大豪族蒯氏家族中的一员,厥后曾担当房陵太守。不幸的是,诸葛亮17岁,叔父诸葛玄在豫州太守任上,于建安二年(179年),在江西南昌四周的西城,被乱军所杀?芍,诸葛亮年幼时,人生的门路很不平坦。按理说,诸葛亮在襄阳谋得一个职务是不可问题的,但刘表虽是汉末大儒,他爱才却不识才,大批名士未得以重任,纷纷离去。后人曾有一联,讽刘表,赞刘备:“不识荆山贵璞,景升父子长遗笑着;若无玄德至心,卧龙先空抱膝”。
叔父诸葛玄死后,诸葛亮离开了刘表,与黄氏结婚,假寓隆中,耕读南阳。
黄承彦之女虽丑,但却有才。人的外貌别无选择,古时也没有今日的整容之术。人的品行则可后天修养,人的才智,可以从学习与实践中积累;剖匣楹,相夫教子,支持良人的人生选择,成为诸葛亮的贤妻、子女的良母。《三国演义》第117回写道:“武侯之子诸葛瞻,字思远。其母黄氏,即黄承彦之女也。母貌甚陋,上通天文,下察地舆;凡韬略遁甲,无所不晓。武侯之学,夫人多赞助焉。”黄氏对儿子诸葛瞻的教育,可用事实证明:魏军邓艾攻破江油后,直逼成都,原来因“黄皓用事,故托病不出”的诸葛瞻,惊闻后主下诏,言及“成都危”时,毅然以国是为重,引兵迎敌。年仅19岁的儿子诸葛尚(黄氏孙子)勇领先锋。虽拼力血战,终因寡不敌众,瞻“自刎而死”,尚战“死于阵中”。父子双双以身殉国。
诗中的小桥,名小虹桥。在三顾堂西约1公里处。隆中山山峦盘旋,隐若玉玦,山窝里一棵古树,树下一股清泉,从洞中喷涌而出,数千年不绝。这个洞叫老龙洞。据说老龙洞里曾有过卧龙。明代王越《老龙洞诗》:“说与世人浑不信,卧龙犹在此中蟠。”老龙洞的泉水,从隆中山上流经诸葛亮故宅门前,形成了湍急的溪流,小虹桥就横在老龙溪泉之上。诸葛亮一家人的收支,必经小虹桥。小虹桥为单孔石拱桥,桥面两边的望柱,两两相对,共8对16根。两侧围有石拦,桥中间的石拦为实心拦板,其余的为空格石材砌就。桥畔乔木成排,灌木成丛,小虹桥就在绿叶掩映之中。厥后,人们把小虹桥列为隆中十景之一。不过,人们现在看到的小虹桥,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。
本首小诗的题名为《隆中歌》,是罗贯中引用诸葛亮的佳作;瞥醒灏,常把佳婿的诗歌挂在嘴边。全诗通谷易懂,朗朗上韵?妨骄渲械摹巴啤,即阴云。描写了大雪将临的气象形势。三、四两句,写了下雪时的地面上的壮丽景观。“改尽江山旧”,按词序应是“改尽旧江山”,因押韵的需要,将词序作了倒置。五、六句诗人的眼光从地面转向天上。太虚,即天空。西晋陆机《驾言出比阙行》:“太虚不可凌”。玉龙,雪的比喻。宋朝张元《雪》诗:“战罢玉龙三百万,败鳞残甲满空飞。”毛主席亦有“飞起玉龙三百万,搅得周天寒彻”的诗句。七八两句,诗人的眼光由近及远,不但眼前“纷纷鳞甲飞”,并且远远望去,顷刻之间,整个世界一片雪白,正如毛主席所言: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。最后两句“骑驴过小桥”,并非是指黄承彦自己,骑着小毛驴,优哉悠哉走过小桥,而是诗人描写的一种意境,是山间隐士的一种闲云野鹤的心态。“独叹梅花瘦”,梅花本有清丽傲雪之态,这里用一“瘦”字,进一步形容易她在漫天皆白情况的映衬下,愈发清瘦,瘦得清丽,瘦得脱俗。暗喻梅花就是隐士,隐士就是梅花,陪衬诸葛亮自己在隆中的心境、志趣。冬梅追求静谧,不闹春枝,不媚百花,迎对隆冬,笑傲风雪,冬梅与隐士,形神毕肖,不愧是全诗的点晴之笔。
沔南名士吟诗“骑驴过小桥”;刘、关、张三顾茅庐骑马过小桥;襄阳九台甫士经常过小桥;诸葛家族天天过小桥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桥不在长,有典则扬。小桥有幸载名士,名扬四海早有传。
邓士载绕道阴平桥
三国鼎峙时期,魏景元年(263年)秋七月初三日,上将军司马昭向蜀汉发动全面进攻的战略安排,兵分三路,直指蜀汉国都成都。第一站,命邓艾,字士载(197年—264年)为征西将军,都督关外陇上军力,牵制蜀汉上将军姜维的主力;第二路,命钟会为镇西将军,率10万雄师,战将80余员,袭汉中,夺剑阁,直取成都;第三路,命诸葛绪率中路军守住阴平桥,切断蜀军工具联系。
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上将军姜维(202年—264年),接纳了诈取雍州,回马抢夺了阴平桥的战略对策。于是命左车骑将军张冀把守阴平关;右车骑将军廖化领兵守护阴平桥。姜维认为,此二处最为紧要,若失二处,汉中不保矣。姜维的这一正确举措,突破了司马昭的整个作战计划,不但使邓艾、诸葛绪的军队无法牵制姜维,反使姜维乘胜率部实时赶到剑阁,挫败了钟会乘虚攫取剑阁的企图,致使钟会雄师屡攻不克,加之粮道险远,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。
就在魏军被姜维雄师守住阴平桥、堵在剑门关以北、久攻不下之际,邓艾提出了绕道阴平桥、偷渡阴平小路的设想。钟会外貌笑而允许,但心中不以为然,并在背后说:“阴平小路,皆高山峻岭,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,断其归路,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。吾只以正道而行,何悉蜀汉不破乎!”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罗贯中多次提到阴平桥,也是蜀、魏重复争夺的战略要隘。阴平桥位于甘肃省文县南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处,建于何时已无考。蜀汉建炎元年(公元263年),已有魏将诸葛绪抢占了“阴平桥头”的纪录,可知此时已有阴平桥。阴平桥横跨在两座坚持山头之上,玉垒关就坐落在阴平桥头。桥下是万丈深谷,桥头是险关要隘,在历史上被称为“陇蜀咽喉”。其险要与四川的剑门关齐名,加之姜维重夺阴平桥后,又加重兵把守。正因为如此,征西将军邓艾,不得不舍弃阴平正道不走,出奇地舍近走远,沿着艰险的阴平小道,翻越被视为鬼门关的摩天岭。
邓艾偷渡阴平小道,虽然冒了极大危害,却成绩了历史上一个乐成奇袭的战例,这与他的智慧才智和大无畏的勇气密不可分。据史料纪录:邓艾自幼失去父亲,家境十分贫寒,但却志向高远。12岁时,随母亲去颍川(今河南长葛东),看到汉桓帝时曾任太丘长的陈寔(公元104—186或187年)碑文中有“文为世范,行为士则”二句,很是倾慕,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范。因口吃,人们都叫他邓艾。字改为士则,后因与家中尊长人同有“则”字,遂改为“士载”。长大后,虽然身为微贱的小吏,仍不灭远雄心向?吹饺χ,连年征战,便努力研究兵法:“每见高山大泽,辄规度指画军营地方。”后因军功卓著,被提升为征西将军。
在进军途中,“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”。阴平古道起自阴平郡,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垻(文县老城年在地),经唐家河、阴平山、马转关、靖军山,抵达平武县的江油关(今南垻乡),全长265公里。与《三国志》所纪录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。其时是以360步为一里,照此推算,今天的1华里,约即是三国时的1.33里,正好相符。邓艾雄师行至摩天岭,马不堪行。邓艾步行上岭,正见任开路先锋的儿子邓忠与众将士尽皆哭泣。艾问其故,邓忠告曰:“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,不可开凿,虚费前劳,因此哭泣。”邓艾却道:“吾军到此,已行了七百里,过此即是江油,岂可复退?”乃唤诸军曰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”艾取毡自裹其身,先滚下去。副将军士,鱼贯而进,皆渡了摩天岭。随后,兵不血刃,轻取江油,攫取绵竹,直捣成都,俘获后主刘禅,一举灭了蜀国,三分天下,已去其一。邓艾西征,大获全胜,功彪史册。邓艾的胆识,既体现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上,主张乘蜀军内地空虚,以轻兵从阴平小路直达蜀汉腹心之地绵竹;又体现在身先士卒的楷模作用上,用自己的勇气,激励将士,这对其时66岁的统帅而言,不可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。
古之阴平桥,明代《一统志》说:“阴平桥畔,白水急流,中有苍石二道,势若盘龙,石背竖柱成桥,阔三丈,长二十余尺。”至清代康熙年间(1662—1722年)《重修阴平桥碑记》载:“古有阴平桥者,盖始于阴平之日也。秦梁汉柱,不知几历废兴于兹矣。”又说,要重修阴平桥,“于是采深林之木,废江干之后,亲桶欂栌,各因其材……驾鲸脊,倚鳌背,服灵龟以作砥,亘螭龙以成梁?缇薨吨谔,横绝壁上之峭岩。星文汇影,凭险凌虚,径过百十余步,车马骈驰,行旅交错;安世,复道蔽空,依稀咸阳联厦,似乎西丰飞阁。”据此可知,当年重修的阴平桥,是一座有桥屋的单孔木伸臂复道式石墩木梁桥。桥两端各有多达10层的木臂,层层向河心排出,相互紧靠,中间以简支木梁搭而成。伸臂的仰角很大,而其悬孔即所谓斗头相距很远,伸臂又起了八字撑架的作用。这种特殊结构,对现代桥梁结构亦有借鉴价值。
新中国建立后,在昔日的古阴平桥和玉垒关的遗址上,横空架起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大桥。大桥为双链式悬索吊桥,全长210米,跨度180米,桥面距水面50余米。如今,阴平古道已经酿成了入蜀的坦途。
武当山半天津桥
在御赐“五岳之寇”的武当山半腰上,有一座横跨剑河的小石桥,名天津桥。明代诗人方升有《天津桥》诗曰:
平桥通九渡,仙迹想群贤。
旆动烟云外,兵连草水间。
宁辞将命辱,共得入仙便。
回忆田横客,空思向海边。
武当山位于中华要地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,它以奇特绚丽的景物、雄伟古老的建筑、富厚珍贵的文物、清爽宜人的气候、美妙入耳有神话而闻名海内外。尤其是自东汉末年期,玄门降生之后,武当山逐渐成为中原玄门运动的重要场合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(627—649年),在此敕建五龙祠。自此,武当山获得历朝统治者的帮助和推崇。到了宋朝,以崇祀真武帝君为基础理义,成为直接为皇室效劳的武当玄门基本形式。元代亦有较大生长,明朝抵达壮盛,成为至高无上的明朝“皇室家庙”、全国玄门运动中心。明成祖朱棣特封武当山为“大岳”;明世宗朱厚熜更封“治世玄岳”,使其职位高于五岳,被尊为“四台甫山皆拱揖,五方仙岳共朝宗”的“五岳之冠”,誉为“亘古无双胜境,天下第一仙山。”
武当山天津桥,与洛阳天津桥同名。“天津”即“天河”之意。武当天津桥座落在太子坡景区的九渡涧上。传说古代的外洋仙国——净乐国太子,开始入山修炼时,其母善胜皇后追来,喊太子回宫;屎蠛傲耸松,下了十八步,后人就在这里修建了“下十八盘”蹬道。太子拒不回宫,立誓上山修炼,就应了十八声,上了十八步,后人就在这里建“上八八盘”蹬道;屎笞犯喜簧,就令随从去追赶。当随从抓住太子衣角时,突然从天空飞来一把龙泉宝剑,太子一伸手,接住宝剑,将衣角一剑削成两片。大片衣角飞到汉江中,酿成了“大袍山”,小片衣角也飞到了汉江中,酿成了“小袍山”。太子看追他的人越来越多,便挥剑在地上一划,竟划出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,终于上了武当山。最初居于太子坡上。到了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,后人在剑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桥。石桥虽不大,却如长虹卧波,把一剑劈开的两岸连接起来。小石桥共有三拱三孔,桥面平坦,两厢立有石栏,镌刻精细,状若连虹。清代文人林山,为该桥题了一联曰:
九渡天姿看落雁;
小桥三孔宛飞虹。
桥下怪石嶙峋,涧水淙淙。桥畔景物曲折多变。一端是龙泉观,古树参天,清幽美丽。一端为照壁,位于青龙山咀。置身桥上,犹在庭院散步,清绝奇妙。
本诗是一首咏桥五言律诗。首联“平桥通九渡,仙迹想群贤。”平桥,即天津桥,亦称剑河桥,此桥桥面平坦,流通无阻。九渡,指传说中的净乐国太子执意要上武当山修炼之后,天子和皇后日夜忖量太子,遂遣五百文武官员与将士来探望太子,抵达剑河岸边,“九渡而不可入”,后人就把此处桥称作“九渡涧”。迹,追寻踪迹。《汉书·季布传》:“汉求将军急,迹且至臣家。”贤,有才华和品德好的人。天津桥领悟了九渡涧两岸,天堑已成通途。许多有才华而品德又好的人,都希望能过桥去,寻觅仙人的踪迹。本联赞颂了天津桥的功用,便当了人们的往来。
颔联“旆动烟云外,兵连草水间。”旆,古时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旒。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白,(帛)旆中央”,可泛指旌旗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孤毛设二旆而退之。”杜预注:“旆,大旗也。”烟云,即云烟。颜延之《北使洛》诗:“城阙生云烟。”战争年代所用的大旗,插在了远离人烟的地方,将士们屯兵在草野之地。本联描述了没有战争的宁静景象。
颈联“宁辞将命辱,共得入仙便。”辱,埋没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:“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。”宁可辞去官职,摘去乌纱,把自己的命运埋隐在山林之中,和那些“群贤”们一起成仙,这是脱离凡世的最简便的途径。此联道出了诗人的心声,并由此可知,诗人是一位“有神论”者,对凡尘俗世已无牵挂,羡慕得道成仙的人,也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。
尾联“回忆田横客,空思向海边。”田横(?—前202年),秦末狄县(今山东高青东南)人,本是齐国贵族。秦末,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中。楚汉战争中,自立为齐王。不久,为刘邦的汉军所破,投奔刘邦的重臣、梁王彭越。汉朝建立后,因密告谋反,彭越被刘邦所杀,田横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。汉高祖知晓后,命他速返洛阳,于途中自杀。留居海岛的五百将士,闻田横死讯,也全部自杀身亡?,旅居他乡,纯然在外的人。诗人回忆秦末起兵的田横,到头来客死他乡,驻留在海岛的区区五百之众,不切实际的空想,终究成为泡影,全部命丧海岛。此联进一步剖析了诗人的思想:起兵谋反有什么好呢?还不是人死灯灭?又隐含了,如若走过天津桥,上得武当山,朝宗学道,去俗修炼,日拜真武(净乐国太子),夜诵真经,抛去一切懊恼,岂不美哉!善哉!
在吟咏武当山的许多诗词中,《天津桥》诗,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。并今后诗中,反应了诗人对武当山仙境的神往。跳出红尘,挣脱世俗,隐身山林,这就是诗人的人生观,这对品级森严的封建社会,无疑是一种鞭笞,颇具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